close



最早知道嘎屋是莫約78年前,在喜歡收藏宗教物品的長輩家裡,
當時櫃子裡形狀、大小不一的精緻小盒子一列排開,
乍看之下以為是大墜子,有的鑲滿珊瑚、綠松石、青金石等彩色半寶石,
有的用銀線掐絲構成繁複飾紋,
有的利用礦石天然的顏色拼成梵語的形狀,
各個美麗的小盒子令人目不轉睛,光就其精緻美麗的程度,
對當時很少接觸宗教的小朗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小東西。
最有趣的是每個小盒子都可以打開,有的像餅乾盒一樣兩片分開,有的有關節像翻書一樣打開,

只是有點納悶這小盒子內能裝得下什麼呢?

盒子內放了一些小小顆粒,紅色黑色都有,長輩告訴小朗他們是-甘露丸


原來這個精緻、有點像珠寶盒的小盒子叫『嘎屋』,也有人寫成『嘎烏』、『嘎嗚』。
『嘎屋』是小型佛龕,一種自古老西藏流傳下來的隨身護身盒,
後來演變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物品
(當然隨身護身盒的功能還在)
大部分有接觸藏密的人,都會有一個甚至以上的嘎屋,
在參加法會的時候也會帶在身上,繼續加持再加持,
每個人的嘎屋裡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寶,像高僧舍利或甘露丸之類,
許多虔誠的西藏人相信甘露丸可以在危急時救人一命,
所以他們會隨身攜帶自己珍貴的信仰寶貝放在嘎屋裡。

在那之後,這個有趣卻不常見小盒子在小朗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當有看到嘎屋的場合總不忘仔細瞧瞧有沒有像長輩家那麼繽紛漂亮的盒子們,這
幾年陸續看到不少嘎屋,私心難免會拿來跟長輩家的比較,
卻往往難有讓人衝動搶下來的念頭,是不是長輩家的太漂亮?
或許有一部份是因為第一次看到的印象總是比較美好的吧!

小朗上個月去台中參加火供法會時,也看到許多人身上帶著嘎屋,那親切感油然而生,
想想緣分真是奇妙,當年的我沒想過自己會接觸宗教,原以為這小盒子只是以後有錢想找一個來收藏的有趣小玩意兒,
而如今我就如同網友小嫻所說:「希望大家可以找到一個跟你們自己有緣的嘎屋

我現在正待等待一個跟自己有緣的嘎屋呢!

 


 

 

嘎屋欣賞:
小朗不敢貿然拍人家身上的嘎屋,所以只有兩個的圖片可以欣賞:

 

純銀鎏金嘎屋:
這是目前遊樂園放在雅虎拍賣上的唯一個嘎屋




屬於傳統的手工做法,看起來很古樸、很有民族風,顏色搭配我自己很欣賞,
經過鎏金處理的嘎屋貴上許多,但如果是銀色金屬體,視覺上就沒這麼出色了!




小朗曾經看過經巧手整理設計過的嘎屋項鍊,搭配漂亮的彩色珠鍊、下垂彩色流蘇,變成一件好迷人的長鍊作品!

 

琺瑯金屬嘎屋:
這是家裡的嘎屋,某次小朗爹娘參加法會發的紀念品吧?



放在抽屜深處被我翻出來,內填烤漆,正面是佛像,背面是十字降魔杵,
新穎的嘎屋亮晶晶,細節精緻,不過感覺上好像少了一點那種淵遠流長的歷史味道兒。




打開後,裡面那個圓形扁紙盒,聽說裡面也裝了甘露丸。


延伸閱讀:

什麼是嘎烏(嘎屋)?
※嘎烏為藏語音譯,多指掛在頸上的或背跨式的佛盒飾物。

※嘎烏內大多裝有佛像、護法神像或護身符。
※實體隨身攜帶的佛龕。
※嘎烏多為金、銀、銅造的三種,也有木質的,銀制的較普遍。
※嘎烏的形狀不一,盒面上鑲嵌有瑪瑙、鬆石,雕刻有多種花紋圖案。
※男子用方的,女子用圓的,掛在脖子上,垂在胸前。
※嘎烏是由佛盒演變而來,現已成為藏族女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飾物,認為佩戴上它可以護身。
※佩戴嘎烏,一方面有護身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裝飾的意思。因此,藏民多在出門時佩戴。
※嘎烏的裡面裝有佛像或堪布、活佛、喇嘛的神物以及護身符等。
盒子裏一般會裝有小佛像、印著經文的綢片、舍利子或者甘露丸、以及活佛的頭髮、衣服的碎片等。作為護身之用。
※盒子裏一般裝有小佛像、印著經文的綢片、舍利子或由高僧念過經的藥丸,以及活佛的頭髮、衣服的碎片等。其中,以活佛的屍身血水合泥做成的佛像或泥片最珍貴。如果泥片又經活佛念過經,就更珍貴了。

 

 

順便看看鎏金工藝的步驟唄!

什麼是鎏金?
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銀合成一種溶液,將溶液塗在金屬容器的表面,加熱使水銀蒸發後只剩下金子留在了容器的表面而不脫落的工藝工法。
鎏金技術在西藏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藏族工匠世代相傳的絕技之一。
西藏的鎏金技術工藝簡單,設備簡易,鍍層牢固,厚薄隨意,其光澤奪目,曆百年而不晦。

鎏金工藝程序如下:

 

一、 成形

 

鎏金物件的銅胎成形,可分為化銅翻鑄和銅板敲打兩種,視器物的大小與形狀繁簡而定。一般精巧複雜的佛像飾物先泥塑成形,然後翻砂澆鑄。金瓦、金輪一類物件則直接在銅板上繪好圖樣,用木錘、鐵錘敲打成形。

 

二、配製"察塞"(金泥)

將黃金鍛成極薄金箔,再剪成碎片,放入增鍋內。然後按照一兩黃金、七兩水銀的比例倒入水銀。把坩鍋放置火上,同時用非金屬棒不停地攪動水銀。當水銀冒泡蒸發出現濃白霧時,黃金即已全部溶解。這時,應立即將坩鍋內的溶劑倒人清水中急劇冷卻。冷卻後,黃金與水銀的合金便成
?一種酸奶似的白色泥狀物。這種泥狀物,藏語叫"察塞"

 

三、鍍全

將成形的銅器表面打磨乾淨,除去銅銹及汙物,接著把一種叫
"德布"(狀似葡萄的野果)的果實煮成糊狀,接合上水銀與馬糞,擦洗銅器,直至掙光瓦亮。然後將銅器沖洗乾淨,放在微火上烘烤,同時用小劇沾鹽水塗抹一次表面之後,就該刷"察塞"了。

四、鍍後處理

將塗好"察塞"的器件放在無煙木炭火上加溫,隨著水銀的蒸發,器件逐漸由白變黃,水銀蒸發,黃金收縮成微粒留在銅器表面。這時需用細銅絲刷在表面不斷刷打,使黃金微粒牢固地附在器件表面。反復多次烘烤之後,器件表面的水銀分子便完全蒸發掉了。最後,用清水洗淨器件,再放在火上烘烤,烤至向器件啐少量唾液便"刺刺"作響時,就可將器件浸入紅土溶液中淬火。經過淬火,一件金光燦燦的鎏金器件就製作出來了。

 

以上文獻資料是收集自幾個簡體中文網站
部分出處為:http://xz.183.com.cn/default.htm
如果有需要引用還請先告知,部分內容小朗已重新整理過,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crystal 的頭像
    mycrystal

    水晶遊樂園 X 晴朗設計

    my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